上海大学环境学科建于1982年,1993年获批环境工程硕士点,2005年获批环境工程博士点,2009年获批环境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目前本学科形成了由孙晋良院士、刘元方院士(双聘)领衔,国家级人才入选者吴明红教授为带头人的学科团队,包括4名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近十名国家级人才及一大批中青年优秀学者。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有机复合污染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多介质协同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
学科方向与优势特色
聚焦国家尤其是长三角区域关键环境问题,构建“基础研究-技术突破-工程应用”创新链,形成了三个特色学科方向:
(1)有机复合污染控制:聚焦经济高速发展区域日益突出的有机复合污染问题,研发污染治理关键技术,在大气污染控制、废水污染治理等方面形成优势。
(2)环境污染与健康效应:依托傅家谟院士建立的国内首家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所,与刘元方院士创立的纳米化学与生物学研究所,重点开展新兴非传统污染物和纳米材料的环境安全与健康效应研究,相关成果被WHO政策性文件采纳。
(3)土壤修复和固废资源化:围绕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及循环经济战略,着力突破城市和工业固废资源利用难的瓶颈,在土壤修复和垃圾焚烧飞灰、重金属废物等的安全处置、高值利用方面形成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体系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具有原始创新与工程应用能力、担当生态文明建设重任的卓越人才。五年来,生源质量快速提升,硕士研究生报录比达4:1,近70%博士生来自双一流建设高校。
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持续优化课程体系,深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搭建实践培养平台,完善培养质量保障机制,打造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
(1)面向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结合学科方向优化课程体系。根据学科方向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全面实施选课制,支持研究生根据研究需要跨层次、跨专业、跨院系选课;结合短学期特点优化课程组织和教学内容;组织建设研究型挑战性课程,提高学生在课堂教与学中的互动程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结合线上课程开展教学模式改革,推进高水平学者、前沿创新成果进课堂。
(2)加强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教育,营造浓厚学术诚信氛围。在研究生入学伊始即开展学术诚信教育,设置“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科学素养与训练”、“工程伦理”等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伦理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操守和科学素养,提升学生面临利益冲突时做出正确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化新工科内涵建设,推进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与中石化、中船集团、宝武集团、上海城投、上海环境集团、上海固体废物处置中心等单位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工程实践平台,涵盖固体废物处置及综合利用、大气污染控制、水处理、环境监测等领域,强化工程实践培养。
(4)对标学术前沿,加强国际合作。与国外大学和研究院所合作,建立了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培养拥有全球视野的优秀学生。已与美国哈佛大学、日本东北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韩国岭南大学、葡萄牙里斯本大学等著名学府建立了暑期学校、短学期课程、双博士学位联培、双博士学位联培、3+1+1(硕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国际交流机会。
(5)创新督导机制,夯实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开展毕业生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调查(麦可思),形成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白皮书。开展研究生培养质量问卷调查,实施教学督导委员会、督导小组及领导干部值周听课制度,建立教学评价反馈机制;开展研究生开题、中期考核、论文预审等关键环节集中答辩,引入外部专家评价制度,建立研究生培养全流程质量保障体系,教育部和上海市学位论文抽检100%合格。
国内外影响
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在Nature、Nature/Science子刊、PNAS、EST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系列高水平论文,当前ESI高被引论文71篇。与哈佛大学等国际一流高校开展长期科研合作。建有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上海市“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
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3项;2020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承办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等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30余场;与Springer-Nature合作创办《Electrochemical Energy Review》,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